城市基層治理關乎人民是否安居樂業、社會是否安定有序。
今年以來,江西省贛州市經開區在全區社區開展“10分鐘為民服務圈”改革,探索城市基層黨建引領下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思路。通過建設信息管理系統,“賦權”基層黨組織,攪活基層活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促使形成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
近日,讓贛州經開區金東南路社區的居民劉女士最舒心的一件事,就是社區干部僅用2天就將她反映的問題徹底解決了。
“其實也不是什么大問題,就是鄰居把閑置的大件家具擺在樓道里,影響了出行?!眲⑴空f,她抱著嘗試的心態通過社區微信公眾號,進入“10分鐘為民服務圈”信息管理系統提交問題。
沒想到僅過兩天,社區干部就把樓道清理干凈了。連她自己都有些驚訝,本以為是“雞毛蒜皮”的事,社區干部卻如此用心,她給社區“10分鐘為民服務圈”工作點贊。
這項“10分鐘為民服務圈”改革工作,是贛州經開區從2019年7月開始探索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思路。
這一思路深入貫徹了中央、省委和市委關于城市基層黨建的決策部署,充分借鑒了北京“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先進經驗。
“10分鐘為民服務圈”改革工作,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聚焦基層難題,著力解決群眾“煩心事”。
贛州經開區打造的“10分鐘為民服務圈”信息管理系統,用于收集和辦理群眾通過微信小程序、APP等相關平臺反映的問題。
此系統覆蓋全區所有社區小區,同時實現區——街道(鎮)——社區三個層級的全面貫通,破解城市治理難題。
從問題收集到問題分類、問題響應、問題辦理和問題評價,一切工作都以問題為導向,讓群眾的訴求解決得更通暢。
信息管理系統上線至今,共收集問題918個,解決問題率達93.46%。群眾“煩心事”少了,幸福感多了。
贛州經開區社區每周召開工作例會,討論群眾反映問題
“讓‘權力’下沉到基層來”
2019年12月5日,金嶺路社區所轄小區——和諧港灣小區里的一棟違章建筑,終于被拆除了。然而,這一結果,足足讓小區居民們盼了十多年。
違章建筑是當時開發商的臨時辦公室,開發商撤出時沒有拆除,堵塞了消防通道,存在安全隱患。
但是,拆除問題涉及贛州經開區多個部門,街道權力不足,無法有效協調,導致問題多年得不到解決。
“10分鐘為民服務圈”改革工作,就明確要健全組織體系,給基層“賦權”,讓街道更好實現治理成效。
為此,贛州經開區設置街道黨政辦公室、黨建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社區管理辦公室、黨群服務中心、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把條件較成熟的社區黨支部升格為社區黨委,構建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1+3”管運模式。
同時,該區在現有街道(鎮)黨(工)委組織架構基礎上,吸收10個區級執法部門分管負責人擔任街道(鎮)黨(工)委委員(不占職數),82名一般干部分片包干負責社區,堅持街道每月召開例會、社區每周召開例會,共同研究解決問題。
權力部門實現“下沉”,領導干部變向上對口為向下對應,街道由昔日的“行政末端”加速向“治理樞紐”轉變。
正是在這樣的改革下,當和諧港灣小區居民再次反映拆除違章建筑問題時,黃金嶺街道黨工委迅速召集區自然資源分局等幾個相關部門以及小區業主代表、社區干部、開發商開協調會,成立聯合調查組,最終確定了拆除方案。
金嶺路社區的四點半課堂
“通過擴大基層的‘朋友圈’激發基層活力”
隨著“10分鐘為民服務圈”改革工作的全面鋪開,人們欣然發現,現在的社區活力更加充足。
“10分鐘為民服務圈”改革把服務群眾作為出發點,引導黨員干部擔當作為,突出在一線解決問題、干事創業的鮮明導向,促進社區服務由管理向治理轉變、由被動向主動轉變。
社區干部作風更加親民,由過去“待在辦公室里忙”轉變為“走街串巷服務忙”,上門入戶在為群眾解決問題。
在街道和社區黨組織統籌協調下,過去一些“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駐區單位解除“藩籬”,一同下沉到社區,為群眾解決問題,共筑城市基層黨建的“朋友圈”。
過去“凡事都找幾名社區干部”,而現在“有事可以找駐社區部門、結對共建單位、業委會、物業公司、黨小組長、網格長、樓棟長”。
城市基層黨建由街道社區黨組織的“獨角戲”,逐步變成城市各領域黨組織的“大合唱”,治理效能實現最大化。
同時,“10分鐘為民服務圈”改革,還進一步理順了組織體系,加強了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更有助于社區有效開展文明實踐工作。
如今,贛州經開區的社區常態化開展文藝宣傳、四點半學校、“五色”志愿服務(白色醫療、紅色關愛、橙色政策宣傳、綠色環保、紫色文娛志愿服務)等活動,引導群眾在黨建引領下,也參與到社區服務中來。
一部分群眾由被服務者轉變成服務者,角色轉變帶來思想轉變。群眾更能體會社區干部的困難,同理心增強,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和諧。
城市基層治理也從單建變成共建,逐步實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和諧局面。(圖文:凌山 李友聯 陳燕紅 焦楊)